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曝光:客户投诉量大降!京东入主后原股东因重组获益24亿元
(转自:金融虎网)
经历转型阵痛期的消费金融行业风云变幻,捷信消费金融在重组、减资和换帅之后,背靠京东庞大的线上消费平台“大树”能否逆袭,备受市场关注。在业绩缺失的境况下,有关捷信消费金融2024年的经营状况于近日浮出水面。虎讯APP从PPF集团财报获悉,2024年,包括捷信消费金融在内的中国区总营收约5.35亿元,较2023年的1.7亿余元同比大增了214%;同时,受益于捷信消金重组,中国区税前利润从2023年的“巨亏”8.83亿元转为盈利约4.77亿元。
作为捷信消费金融的控股股东,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在京东主导的重组中,获益约24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在实现“扭亏”的背景下,捷信消费金融的客户投诉量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据捷信消金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累计收到的客户投诉量为981件。据虎讯APP观察,目前,这一投诉量虽然在已披露客户投诉数据的十余家消金公司中仍不算低,但较其2023年的4704件同比大降了79%。从客户投诉类别来看,“协商还款”是客户投诉的主流诉求。
业绩曝光!京东系入主重组“换帅” 原股东获利24亿元
据捷信消金官网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为人民币48.42亿元,负债总额为人民币22.68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5.74亿元。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公司资本充足率指标满足有关规定要求。
捷信消金并未在年报中披露其营收和利润数据。不过,虎讯APP注意到,作为重组之前捷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PPF集团在近日公布的年报中,针对其失去“捷信消金”在中国控制权的有关财务数据进行了披露。
据虎讯APP观察,PPF集团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对损益有影响的子公司和权益投资机构的出售及由此产生的损益中,因“失去对中国捷信业务的控制”的利得为2.9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15亿元)。由于丧失了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控制权,PPF集团在中国的业务也被终止。
PPF年报提到,2024年12月31日,在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批准后,京东成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大股东。集团于同日对该实体进行了拆分,并确认了2.98亿欧元的处置收益。收益是减少负债的结果,这是与我们的主要贷款人达成的交易中债务减少和股权变更的结果。根据该交易,集团保留捷信消费金融2%的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捷信的消费金融业务正式进入中国,并于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成为国内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2019年时,捷信集团曾计划赴港交所IPO,但后又取消,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曾突破千亿大关,高达1045.36亿元,一度成为业内唯一一家资产规模超千亿的消金公司,曾被视为行业龙头。但在此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监管趋严,其陷入困境,营收净利开始出现下滑,规模急转直下。2020年后,捷信消费金融就未再公布独立财务报告。
捷信消金2024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公司股权结构及注册资本经监管批准发生变动。股权结构具体信息为: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持股50%,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持股15%,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信托有限公司持股1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1%,天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捷信集团持股2%,公司注册资本经批准变更为人民币50亿元。
广州晶东、网银在线均为京东集团旗下主体企业,重组完成后两家公司合计持有捷信消费金融65%的股份,这也标志着捷信消金正式纳入京东的业务版图。据虎讯APP了解,截至目前,捷信消金的股权还尚未在工商层面完成变更,重组仍在推进中。
今年4月21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张含春取代捷克籍Ondrej Frydrych担任捷信消费金融负责人、法人和总经理。Ondrej Frydrych保留副董事长职位。今年4月17日,张含春出任捷信消金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核准。
张含春是京东集团入主捷信消费金融后,向其派驻的首位高管。公开信息显示,张含春为京东集团副总裁,其于2017年11月加入京东,曾任京东科技科技群客户服务与体验部负责人,并在2021年出任京东科技风险管理中心负责人。此外,张含春还曾担任京东旗下网贷平台“厦门易汇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京东旗下企业征信牌照“上海恒先君展企业信用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的法人及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法定代表人。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金在年报中提到,报告期内,公司首席风险官离任,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无变动情况。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的首席风险官是Rosario Vinci 。Rosario Vinci为意大利人,此前曾在Visa和花旗银行担任高管,在信贷和风险管理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Rosario Vinci于2021年5月26日获得该公司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重组的推进,捷信消金的组织架构或将面临较大调整。据年报披露,2024年度,捷信消金公司董事会由五名董事组成,包括Vladimir Nyc先生、Ondrej Frydrych先生、Dusan Malota先生、言维先生、王海明先生。报告期内公司高级管理层由总经理、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总审计师组成。
据PPF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捷信在中国区的营业收入为66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35亿元),较2023年的2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同比大增214%。税前利润为5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77亿元),2023年则为亏损1.0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83亿元)。
PPF提到,由于丧失了对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控制权,集团在中国的业务也被终止。因此,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合并损益表中的比较数据已重新列报,整个中国地区的财务数据作为非连续性经营列报。需要指出的是,去年12月20日,天津银行公告披露,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捷信消费金融2022年、2023年税前利润分别是0.69亿元、-42.65亿元,税后利润分别是0.34亿元、-31.99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2024年,捷信中国区的净利息收入为-2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62亿元),2023年为1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8914万元)。其中,利息收入为500万欧元,较2023年的7500万欧元同比大降93%;利息支出为-2500万欧元,较2023年的-6400万欧元同比减少60%。手续费及佣金净额为200万欧元,较2023年的900万欧元同比下降78%。值得注意的是,其金融资产/负债的净收益为77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22亿元),2023年则为-400万欧元;其他收入为700万欧元,较2023年的500万欧元同比增长40%。
PPF还披露了被处置实体捷信消金的资产和负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9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97亿元);总资产为5.9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46亿元);总负债为-8.83亿欧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终止的中国地区业务产生的净现金流为5.65亿欧元,2023年则为-1100万欧元。其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7.31亿欧元。若抛开汇率因素,PPF披露的中国业务总资产数额与捷信消金披露的48.42亿元总资产基本一致。
近年来,捷信消金通过“甩卖”巨额不良资产包缓解财务压力。2023年,捷信消费金融先后三次转让不良资产,合计金额超过198亿元,涉及借款人数超过126万户。2024年,捷信消费金融264亿元的不良资产包以19.6亿元的价格转让。其后,捷信消费金融又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挂出两期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项目,本息合计分别为1.08亿元和6.62亿元,起拍价分别为255万元和1400万元。2025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已在银登网公告了3笔个人不良消费贷转让公告,合计总债权15.63亿元,转让底价不足0.2折。
未进行重组前,捷信消金还面临着大量信托贷款到期清偿的压力。捷信集团曾先后三次质押所持有的捷信消费金融70亿股权,其中2次质押给天津银行,1次质押给外贸信托。对捷信消金而言,随着京东系入主重组,依托于“京东系”的庞大资源,流量优势叠加捷信的持牌资质与存量资产,其有望加速扩张步伐迎来“新生”。
京东入主捷信消金,长期成功取决于资源整合能力和合规经营水平,若能有效融合京东的科技基因与捷信的持牌优势,这一组合或可挑战蚂蚁、招联、兴业等头部机构,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新势力”。否则,可能重蹈部分互联网巨头收购金融牌照后的“水土不服”覆辙。另一方面,消金行业监管趋严,利率上限、数据安全等要求可能限制业务创新空间。京东若沿用互联网“高增长”思维,可能面临不良率上升风险。
客户投诉总量2024年同比大幅下降79%!
在强监管、高竞争的消费金融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已从合规底线升级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虎讯APP注意到,近期,捷信消费金融披露了消保工作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共收到来自全国30余省市290余城市的客户投诉及各类意见反馈总计527单(另通过其他渠道或来源间接反映到公司的454单),投诉办结率为100%。
经统计,2024年度客户投诉主要分为费用争议类(占比 0.9%)、服务流程类(占比28.5%)、协商还款类等(占比 70.6%);客户投诉或反馈来源地区分布情况主要为四川省占比10.4%、河南省占比8.7%、山东省占比7.2%,其它地区总计占比73.7%。
据虎讯APP观察,捷信消金2024年的累计客户投诉量为981件,这较其2023年的4704件已同比大降了79%。若不计算其他渠道投诉量,捷信消金公司收到的客户投诉量同比降幅为46%。据了解,2023年,捷信消金共收到来自全国30余省市290余城市的客户投诉及各类意见反馈总计1397 单,另通过其他渠道或来源间接反映到公司的3307单。
综合近两年投诉数据来看,捷信消金的客户投诉中,协商还款类投诉占比高居不下,2023年和2024年分别占投诉总量的68.8%和70.6%。其次是服务流程类,占比分别为31%和28.5%。
捷信消金称,对“协商还款”及“征信”类投诉、咨询及反馈的举证流程进行优化为了维护征信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落实监管部门相关要求,公司持续践行“征信为民”原则,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流程优化切实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审核材料实质重于形式,灵活掌握,适度从宽处理的要求。
捷信消金披露,公司对投诉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整体客诉当中有71%的投诉内容经核查与事实不符,约 86.5%在投诉时(或由他人代理投诉时)已经处于逾期状态;同时,公司关注到,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反催收”、“征信修复”等非法中介,通过捏造事实,进行虚假投诉,不但挤占了消费者正常投诉处理的渠道和资源,还破坏了社会诚信环境。为了进一步辨别和打击非法中介滥用投诉、举报渠道等涉嫌从事“反催收”、“征信修复”等非法牟利乱象,公司对投诉处理过程中发现的涉嫌非法中介线索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24年度已报告疑似案例44件。据了解,2023年度,捷信消金已报告疑似案例为179件。
针对消保工作,捷信消金表示,公司时刻秉承“客户至上”的理念,积极与客户就投诉事项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客户实际困难,妥善处理,防止投诉激化。2024 年,公司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更加全面地完善了内部机制,将投诉处理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公司将持续压降投诉,切实承担投诉处理主体责任。
此外,为切实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公司已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审查纳入到公司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并予以有效落实,通过事前的消保审查从防控入手,结合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和监测,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动态管理;2024年公司修订个人数据保护、投诉处理、金融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或规定等,为消保工作筑牢制度基础。
另一方面,针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捷信消金表示,在2024年公司增加了多项举措以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控,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化双轮驱动,实现投诉风险显著压降,充分彰显了公司在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的决心和成效,为金融服务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实践样本。例如,在催收合作机构管理其他相关措施方面,建立相同设备终端跨客户还款风险排查机制,选择预警系统中出现的高风险客户进行关联排列,并进行回访,确保客户还款场景的安全性,从根本上杜绝外包催收机构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私自代收客户现金所产生的潜在金融风险。启动质检周报协同机制,初衷是为了让机构更及时的了解公司或监管的重点关注,并敏捷地做出应对策略,周报中不仅会体现上周各个机构的投诉率和违规率,还会增加经典案例,并且会给出应对方法的建议,从而压降客户投诉数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