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润三九研究报告:华润系平台型中药OTC龙头,银发经济+外延助推快速发展新时期
华润三九:消费+医疗双端 驱动的品牌OTC龙头
平台型品牌OTC龙头,外延+内生共绘发展蓝图
焦CHC业务,打造平台型品牌OTC龙头。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深圳南方制药厂,1999年改制后于2000年在深交所 上市,2008年正式进入华润集团,2010年更名为“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 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主营业务定位于CHC(Consumer Healthcare)健康消费品和处 方药领域,产品覆盖感冒、皮肤、消化系统、心脑血管、儿科等领域,2023年拥有年销额过亿品种39个。“十四五”战 略期,公司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完善业务布局,核心业务向CHC全领域拓展,致力于成为中国医药健康第一品牌。公司在 保持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进行外延并购,丰富产品梯队,目前已成长为平台型品牌OTC龙头。
股权结构稳定,背靠华润集团与国资委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经验丰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旗下上市公司华润医药 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公司62.99%的股权,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稳定。此外,现任董事长邱华伟 等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资深的专业背景,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优秀的管理团队有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
组织架构清晰,平台持续壮大
组织架构清晰,各部门职能明确。公司按业务设立了产业链专班、CHC事业群、RX事业群,并配备多个研发、生产、职能 平台。产业链专班主要围绕昆药集团和华润圣火打造三七产业链;CHC事业群下设OTC、专业品牌、大健康三大事业部, 负责公司的CHC业务;RX事业群下设国药、处方药、抗感染三大事业部,负责公司的处方药业务。此外,公司拥有生产运 营、研发中心等多个平台,下设包括创新药物、中医中药、健康药物研究院在内的多个职能平台。
股权激励+顶层设计,强调盈利能力与经营质量
股权激励全面开展,推动公司高质量快速发展。公司于2021年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涉及董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骨 干。根据股权激励目标,公司2022-2024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CAGR为10%(以2020年基数),对应为16.15/17.77/19.55亿 元,且不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对标企业75分位水平。公司2022-2023年实际扣非归母净利润22.19/27.11亿元,超额完 成股权激励计划,收益指标远超同行,可见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来业绩提升迅速,提质明显。
十四五战略规划清晰,计划实现营收翻倍。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大众医药健康产业的引领者”,“十四五”战略目标是 争做行业头部企业,营业收入翻倍。公司重点实施六大战略举措,核心业务向CHC全领域拓展,发展业务聚焦管线,为核 心业务赋能,强调经营质量。
估值仍有空间,老龄化+国企改革驱动价值提升
国企改革持续推行,公司仍具有较大投资空间。2020-202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叠加国企改革因素使中药龙头公 司业绩出现明显波动,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维持在20%以上的CAGR,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但估 值水平仍然较低。2023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提升 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2024年1月2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国新办 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重视上市公司 市场表现。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公司加快CHC业务布局,打造老龄健康产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成长性较为明确,估值提升空间可观。
业绩持续向好,稳步推进降本增效
营收与利润增长稳健,昆药并表注入增长新动能。收入端,2015-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由79.00亿元增至247.39亿元, CAGR为15.34%,除2020年因感冒药销售受限及门诊处方减少略有下滑外,整体增长持续向好;2023年昆药并表后,营收 同比增长36.83%,剔除其影响,公司营收稳健,符合预期。利润端,2015-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12.49亿元增至28.53 亿元,CAGR为17.96%。
持续推进控费降本,成果显著。自2018年起,公司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由48.18%降至2022年的28.08%,主要系近年来 业务结构变化及费用管控影响;财务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低位维稳。剔除昆药业务,2023年公司原有业务的销售费用率 同比依然下降,管理费用率基本持平。
营收结构持续优化,CHC业务增长较快
核心CHC业务占比持续提高,毛利率高处维稳。从制药业务结构来看,2023年CHC健康消费品业务实现营收117.07亿元, 同比增长2.83%,占医药行业收入的比例由2015年的59.05%提升至69.16%(不含昆药业务)。处方药业务实现营收52.20 亿元,同比下滑12.64%,主要系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受国标切换、15省联采及医药行业整顿影响而大幅低于预期。CHC业务 核心品类表现较好,由于公司主动调整盈利较低业务且2022年基数较高,营收增速略受影响,但其毛利率由2022年的 56.71%提升至60.60%,为近五年最高值,且已连续两年超过处方药业务毛利率。
业务结构调整使毛利率有所下降,费用管理提高净利率
利润率在行业中处于高位,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2018-2023年公司毛利率由69.02%降至53.24%,主要因高毛利的处 方药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下降所致,但整体在行业中仍处高位,利润空间较大;净利率稳中有升,由10.98%略升至 12.83%,主要系公司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所致。长期来看,随着公司营收结构的持续优化,处方药占比预计仍将下降, 但公司CHC业务毛利率已经高于处方药业务,预计整体毛利率将迎来反弹。此外,公司费用管理稳步推进,销售费用率持 续下行,预计净利率上升趋势仍将延续。
产品优势:公司产品覆盖面广,大单品众多
体系化的品牌运作助力公司培育大单品。公司产线丰富,CHC健康消费品业务覆盖了感冒、皮肤、胃肠、止咳、骨科、儿 科、膳食营养补充剂等10个品类,处方药业务覆盖了肿瘤、心脑血管、消化系统、骨科、儿科等治疗领域,并购昆药后 补充了慢病管理用药及精品国药业务。2015-2023年,公司年销售额过亿的产品由17个快速增至39个,大单品打造成效显 著,为公司贡献持续业绩增长。其中,“999感冒灵”、“999皮炎平”、“三九胃泰”、“999小儿感冒颗粒”、“999 抗病毒口服液”、“气滞胃痛胶囊”、“天和骨通贴膏”、“易善复”、“999澳诺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血塞通 三七系列产品”、“参苓健脾胃颗粒”等在相关品类内处于领先地位。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统计,公司位居2023年非处 方药生产企业综合排名榜首,彰显了公司的综合实力。
CHC业务稳中有进,品牌 效应持续彰显
自我诊疗意识不断加强,健康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扩张
市场需求日益增长,CHC市场高速扩容。据米内网数据,我国实体和网上药店销售规模已由2013年的3658亿元增至2022年 的8725亿元,2013-2022年的CAGR达10.1%,其中网上药店销售额占比已由2013年的1.20%提高至2022年的29.90%,发展迅 猛。在终端和消费者层面,随着医保双通道、门诊共济、药店统筹等政策推进,轻症疾病及慢病患者逐渐向零售药店流 动,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已达2460元,占消费总支出的9.18%。此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融合,患者购药 习惯正逐渐改变。2023年中康监测的B2C药品市场规模达659亿元,同比增长21.0%,主要受滋补保健、感冒用药、糖尿病 用药等品类的增长驱动;O2O药品市场规模(70个城市)同比增长19.4%,主要由四类药、泌尿系统用药增长驱动。未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消费者/患者对高品质、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公司具有品牌、渠道优势及整合行业 优质资源的能力,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CHC业务增长稳健,持续释放品牌价值
CHC业务持续丰富品牌矩阵,品牌OTC业务增长较好。公司CHC业务包括OTC、专业品牌(OTX)、大健康及慢病康复四大板 块,覆盖感冒、胃肠、皮肤等多个领域。2015-2023年,公司CHC业务营收从43.80亿元增至117.07亿元,CAGR达13.1%; 2020年因感冒药销售限制增速下滑至3.68%。2023年,CHC业务同比增长2.83%,其中品牌OTC业务增长较好,康复慢病业 务逐步消化集采影响保持稳定增长,专业品牌业务由于普药品种规模调整略有下滑。
感冒类:公司产品丰富,“999”品牌影响力强
公司感冒类产品品牌竞争力强,市场地位稳固。公司呼吸品类基于感冒用药较强的自我诊疗属性,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印 记,以999感冒灵为核心,推出了包括复方感冒灵颗粒、小柴胡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二线 品种,与核心主品协同放量。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感冒咳嗽类中成药TOP15中公司有四款产品上榜,其 中感冒灵颗粒/胶囊与复方感冒颗粒分别位列第1、2位,具备很强的品牌影响力。
胃肠消化类:三九胃泰细分领域领先,成长空间较大
公司四大独家品种市占率领先,增长可期。据米内网数据,2023H1我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胃药(胃炎、溃疡) TOP15中公司4款主要胃肠系列产品全部上榜,其中三九胃泰颗粒、养胃舒颗粒、温胃舒颗粒、气滞胃痛颗粒分别位局第1、 5、12、15位,公司持续保持领军优势。虽然公司胃肠品类品牌指数高居前列,但营收规模方面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公司将致力于推动三九胃泰品牌年轻化,结合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策略,全方位提高消费者/患者体验。
皮肤外用类:皮炎平系列增长较快,有望带动二线品种放量
皮炎平系列增长较快,零售额已超10亿元。据米内网数据,2023H1我国城市实体药店化药软膏剂TOP15中公司有4款产品 上榜,其中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是国产品牌中销售额唯一超过1亿元的品种。全年来看,公司999皮炎平系列在2023年 全国零售渠道销售额达10.4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999皮炎平(糠酸莫米松凝胶)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1%;999 皮炎平(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同比增长13.4%;999皮炎平(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同比增长10.6%。“999皮炎平” 品牌效应强大,增长较快,有望对其他二线品种的放量起到带动作用。
处方药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承压因素逐步出清
集采影响基本见底,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公司处方药业务受集采影响短期增长放缓。2015-2022年,公司处方药板块业务收入由30.37亿元增至59.76亿元,CAGR为 10.2%;2020年受限抗政策、集采等因素下滑21.37%。2023年,处方药业务实现营收52.20亿元,同比下降12.64%,主要 系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受国标切换及15省联盟集采影响,表现大幅低于预期。
中成药和化药集采对公司影响已基本见底。公司处方药业务包括国药业务、专科线业务和抗感染业务三大板块,覆盖心 脑血管、肿瘤、消化系统、骨科、儿科、抗感染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集采已呈常态化趋势,公司主要的处方药品种已基 本纳入集采,随着陆续有省份跟进集采结果,产品有一定的价格压力。但据公司公开表示,中成药和化药集采对公司的 影响已基本见底,预期未来中成药扩大集采对公司影响可控;抗感染业务有望在复他舒、注射用头孢比罗酯钠等产品的 带动下逐步恢复增长。
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受政策影响短期承压,积极调整力求长期发展
国标切换及集采短期仍将冲击配方颗粒业务。2021年2月,国家药监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 作的公告》,截至目前已有六批国标先后颁布,累计国标数已达296个;国标和省标的切换导致行业库存处于消化期,使 公司配方颗粒业务在2022及2023年承压。此外,2023年8月,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配方颗粒采购文件,对还处于 调整期的市场冲击较大;公司虽中选产品数位居前列且降幅居中,但“以价换量”逻辑仍未兑现,2023年配方颗粒业务 表现较弱,且京津冀“3+N”中药配方颗粒等集采的陆续开展预计仍将对2024年配方颗粒业务产生较大冲击。
公司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以应对市场变化。药材端,公司持续扩大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推动前端种植规范化;生 产端,加速国标省标工艺优化工作,通过新技术实现降本增效;营销端,持续推动核心市场与重点客户业务拓展并进行 学术推广,积极应对配方颗粒集采,实现全品种入围。中长期来看,公司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业绩增长潜力较大。
外延并购完善产业布局,增 强平台型公司活力
外延式并购是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路径和补充
公司持续并购多家知名药企,补充CHC和处方药领域业务布局。自2008年起,公司已成功发起超15次外延式并购作为新增 贡献,巩固行业地位及进入新领域。公司主要并购了金蝉生化、合肥神鹿、广东顺峰药业、桂林天和、浙江众益、昆明 圣火、山东圣海、澳诺制药、昆药集团、润生药业等企业,丰富了抗肿瘤、消化系统、皮肤科、骨科、心脑血管、儿科、 呼吸系统等众多治疗领域产品线。未来,公司在投资过程中会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CHC业务高度关注新品种、新品牌、 新技术,处方药业务积极构建有竞争力的管线,围绕“3+N”(肿瘤、呼吸和消化)战略方向推动并购。
入主昆药集团,驱动业绩弹性
公司入主后,昆药集团盈利能力提升明显。收入端,2018-2022年昆药集团营收CAGR为3.9%,整体增长稳健,2023年因商 业板块业务结构优化及对外援助业务减少,同比下降6.99%。利润端,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因资产减值计提和2021年因投 资收益导致高基数的原因大幅下滑24.52%,2023年快速反弹至4.45亿元,同比增长16.05%,主要系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推进降本增效。
战略性融合昆药业务,完善大健康产业布局。昆药集团依托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先后开发了以青蒿、三七、天麻三大 系列为主的天然药物,同时打造了一批以参苓健脾胃颗粒、舒肝颗粒等为代表的精品国药,主营产品在近年均取得了较 快的增长。2023年1月,公司正式完成对昆药集团的并购,补充了相关的大健康业务板块,在三七产业、昆中药、渠道等 方面与昆药协同,巩固龙头地位。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