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APP 裡的banner 越來越少了。 過去設計一個APP,不加個banner 都沒有首頁的感覺。然而現在這幾年,卻有越來越多的大廠選擇把banner 撤下了。 這個問題,我還是從近期京東的app 和小程序改版看出的: 我仔細回想,好像很多大
現在,越來越多大廠的APP都開始撤下、或者縮小banner區的存在,這一趨向一方面隱藏了產品交互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透露出了大廠們在提升廣告投放效率等方面的思考。具體如何解讀APP們的banner正在被“撤下”的這一現象?不如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你有沒有發現,APP 裡的banner 越來越少了。
過去設計一個APP,不加個banner 都沒有首頁的感覺。然而現在這幾年,卻有越來越多的大廠選擇把banner 撤下了。
這個問題,我還是從近期京東的app 和小程序改版看出的:
我仔細回想,好像很多大廠早就這麼做了,京東算是反應比較晚的:
有的不是去掉了,而是縮小,或者放到下面了:
基本上,只有視頻網站還在用超大的banner 而且短期內不可能撤下。
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資本家們良心發現,終於意識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了嗎?
顯然不可能,這幾年各大平台的廣告力度只有上升沒有下降。
我認為撤下banner 是一個綜合考慮性價比之後的理智選擇:
一、效果並不太好如果是幾十年前信息匱乏的時代還好,現代人不論何時何地,都時刻被廣告環繞著。
別說電梯、手機、公交、地鐵……就連冰箱和汽車都能見縫插針地放廣告。
這樣的環境,我們早就對硬廣麻木了,形成一種“無視廣告”的條件反射。
而用戶看屏幕,通常是會跳過邊緣直接從中間開始看,因為我們知道邊緣會放一些logo、導航、菜單之類無關緊要的信息。
而在手機界面上半部放banner,就好比暗示用戶 — — 上半部分你都不用開了,直接從中間開始看吧。
久而久之,用戶就形成習慣,再不會看banner 了。
二、太佔地方而且首頁寸土寸金,一個banner 能夠擠占一兩個內容卡片,提供的信息卻連半個內容為都沒有,信息展示效率也太低了。
即便是內容卡片巨大的小紅書,尺寸跟banner 差不多,但至少內容卡片能寫的字更多,還可以加上頭像、暱稱和點贊數信息:
如果是QQ 音樂,一個banner 甚至佔用了相當於3 個內容卡片的位置:
Google的數據表示如果頁面加載時間超過3秒就會離開,而移動端頁面的平均加載時間是22 秒。
這加載的22 秒,估計banner 圖的佔比不低,因為它很大,而且沒有字必須加載完才能看清。
網絡不那麼順暢的時候,很多用戶可能根本沒耐心等banner 加載完。
數據來源:
https://www.thinkwithgoogle.com/consumer-insights/consumer-trends/mobile-site-load-time-statistics/https://www.thinkwithgoogle.com/marketing-strategies/video/average-mobile-page-load-time/三、維護成本高Banner 圖因為尺寸大,所以對設計要求還是挺多高的。
而這種廣告圖通常更換頻繁,而且還能3–6張圖輪播。
高要求+更換頻繁,就導致維護成本很高。
大廠經常會把這種費時費力又欠缺成就感的活交給外包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自己人負責審稿把關,還是挺麻煩。
首頁其它部分,幾乎不怎麼需要維護,點擊率都還不錯。
Banner 這塊維護得辛辛苦苦,數據分攤到每張圖還不見得有多好,你說鬱悶不鬱悶?
四、替代方案Banner 可以縮小、往下放,甚至可以去掉。
即便去掉banner,還是有很多其它方式可以起到替代的作用:
1. Mini banner把banner 縮小成小方塊,不但可以一次多放幾個,看起來更像入口不是廣告,而且設計成本也比較低。
2. 個性推薦這個是最溫和的方式了,如果結合個性推薦,效果也是比較好。
3. 金剛區把跳轉鏈接做成圖標放到金剛區,會沒有那麼突兀,數量多也可以分頁。
如果擔心不夠醒目,可以加些動效氣泡之類的。
4. 福利打著福利的旗號來發廣告,讓人不會那麼反感,還能提高些點擊率。
5. 開屏與彈窗廣告其實有開屏和彈窗這麼強的廣告在,banner 要不要都無所謂啦。
最後:你覺得手機APP 應不應該去掉banner 呢?
專欄作家
ZoeYZ,一名前華為騰訊留英設計師;公眾號:體驗進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由@體驗進階的ZoeYZ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