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离婚怎么判财产和子女抚养权
家庭暴力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明确禁止的侵权行为。当婚姻因家暴走向破裂,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归属成为核心争议点。我国法律通过明确原则与细则,为受害者撑起保护伞。
一、财产分割:倾斜保护无过错方
根据《民法典》及司法实践,家暴离婚财产分割遵循以下原则:
均等分割为基础,照顾无过错方为补充
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但家暴方作为过错方,法院会酌情减少其分配比例。例如,若一方长期实施家暴导致另一方身心受损,无过错方可多分10%-30%的财产,具体比例由法官结合家暴程度、经济贡献等因素综合判定。
损害赔偿请求权优先
无过错方有权主张物质损害赔偿(如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北京某法院曾判决家暴方支付精神损害赔偿5万元,并全额承担对方因家暴产生的医疗费用。
恶意转移财产者“净身出户”风险
若家暴方隐藏、转移财产,法院可对其少分或不分。例如,某案例中男方家暴后转移房产,法院最终判决其仅分得20%财产,女方获得剩余80%及房产所有权。
展开全文
二、子女抚养权: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
法院判定抚养权时,家暴是关键负面因素,具体规则如下:
年龄分层判定
2周岁以下:原则上归母亲,但若母亲有家暴行为,可能判给父亲。
2-8周岁:综合双方经济能力、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家暴方因存在安全隐患,获抚养权概率极低。
8周岁以上:尊重子女意愿,若孩子明确表示不愿与家暴方生活,法院将优先采纳其意见。
家暴方的“减分项”
法院会重点审查家暴频率、手段及后果。例如,某案例中男方因长期酗酒后家暴,被认定不利于子女成长,最终抚养权判给女方,男方需按月支付高额抚养费。
特殊情形例外
若家暴方能证明已戒除恶习(如完成心理治疗、社区矫正),且能提供稳定生活环境,法院可能酌情考虑其抚养请求,但需严格审查证据。
三、法律程序:如何高效维权?
1、证据收集是关键
直接证据:报警记录、医院诊断书、伤情照片、施暴者悔过书。
间接证据:邻居证言、监控录像、聊天记录(需公证)。
案例:某女性通过保存连续3年的报警记录和医院病历,成功证明家暴事实,获得财产倾斜分割及抚养权。
2、诉讼策略建议
同步主张多项权利:在离婚诉讼中一并提出财产分割、损害赔偿及抚养权请求,避免多次诉讼。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若面临持续威胁,可向法院申请禁止施暴者接近、骚扰,保护自身及子女安全。
四、社会支持:打破“沉默的循环”
家暴受害者常因经济依赖、社会压力选择隐忍,但法律与社会资源已形成保护网:
法律援助:各地妇联、司法局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及律师代理服务。
临时庇护所:多数城市设有反家暴庇护中心,为受害者提供短期住宿及心理辅导。
经济救助:离婚后生活困难者,可申请司法救助金或要求对方提供住房等帮助。
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法律严惩的违法行为。当婚姻无法继续,法律通过财产倾斜、抚养权判定等机制,为受害者提供重生机会。受害者应勇敢发声,用法律武器终结暴力循环,为自己和子女争取光明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