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缠论(二)如何学习缠论01:学缠踩避坑
说到学习缠论,这好像不应成为一个课题,那为什么又会有此一篇呢?这是因为缠论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理论有诸多不同,光是这世界观与认知的差异,就足以把很多人拒之门外。纵观过往,部分学缠者因为带着错误的认知、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缠,从而误入歧途,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仍然云里雾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本课题将在总结前人学缠的经验教训上,系统阐述对学习过程的认知以及学缠的方法,希望给读者提供一条可以参考的路径。
1、过往学缠者踩过的坑
缠论诞生至今已经有18年的时间了,期间学缠者无数,能真正学下来的人并不多,踩坑无数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体会,正所谓“前人之事,后人之师”,下面我们将从心态、思维方式、行为三个方面做个经验总结,也希望后来的学缠者能够少走弯路。
1.1、心态篇
1.1.1、偷心不死,智慧难得!
缠师在2006年12月18日的一篇公告里说,要在市场上成功,首先要把这偷心给废了,否则学什么都没用。偷心,一般所指偷盗之心。禅宗所指向外分别、驰求之心或侥幸之心。偷心的表现那就太多了,比如,不断寻找所谓的“圣杯”,总是企图找到某种指标,然后一劳永逸;不愿读原文,只想找捷径、找拐杖、靠山的;还有生活中各种成功学培训,以及当下自媒体上充斥的各类培训怎么快速发家致富的,这些都是“偷心”的表现。
各位知道为什么智慧难得吗?就因为偷心不死,整天想着捷径,想着一夜暴富。你看看真正成功的人,有哪个是靠中彩票的?
要在市场上成功,首先要把这偷心给废了,否则学什么都没用,一到场上就犯糊涂,然后就后悔、自责,然后又继续犯糊涂。
道理是死的,用的是人,人没道理,什么道理都没用。
没错,本ID可以告诉你消息,让你买所谓的黑马,但就算让你买了,你可能也守不住。你回头看看,有多少黑马是你曾经买过的,如果都留到现在,你还用找黑马吗?
别说找不到黑马,而是好好想想,为什么黑马都避着自己。
——2006-12-18 16:56:38 公告
1.1.2、不能克服自己的“贪嗔痴疑慢”
只要是人,就会有“贪嗔痴疑慢”,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认识,当“贪嗔痴疑慢”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尤其在“贪嗔痴疑慢”最多的资本市场上,就死无葬身之地!缠师在《教你炒股票80课:市场没有同情,不信眼泪》说:股票从来就不是股票,而是你的贪嗔痴疑慢;没有任何的失败相关于股票,而只关于你的贪嗔痴疑慢,股票不过是一个幌子,一个道具。面对市场的机会,少点贪嗔痴疑慢,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世界上,从来不缺乏贪婪,最大的表现之一,就是上帝式思维。有一上帝,你信了他,所有事情就是他的,你就又天国,又永生的,这本质上,就是人类的贪婪所制造的幻象。
在市场中,操作中,这贪婪的最大表现就是希望寻求一种预测性的、一劳永逸的上帝式指标、模式,先验地决定了一切,然后有这东西,在市场中就可以又天国又永生地财源滚滚了。
这是什么?典型的贪婪思维,这种人,佛出世都救不了,最终就是当青蛙的料。而市场中,最多这种人,最下劣的,就是希望找一根万能拐杖,最好这拐杖可以自动给出所有的买卖,这样就什么都不用干地财源滚滚了。
贪字和贫字就差那一点,如此贪婪的想法,不被市场所屠杀,真是笑话了。
——《教你炒股票97:中医、兵法、诗歌、操作1(2008-01-29 15:49:06)》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平声,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谋”,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论语》后面还有所谓“谋道”、“谋食”的说法,和这里的“谋”是一致的。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2) (2006-10-24 12:25:07)
1.1.3、最后比的是心态
心态的修炼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套关系人的理论,只能不断在交易中修炼,最后比的可是功力,是心态,是人本身。
更重要的是,这归根结底是一套关系人的理论,只能不断在交易中修炼,最后比的可是功力。例如,就算是背驰这么简单的事情,就算是同一种方法,当成为群体性行为时,比的就是心态与功力,心态不好、出手早或出手迟的,就会在价格上留下痕迹,甚至当趋同性较强时,会使得级别的延伸不断出现,那就让功力深的人得到一个更好的买入或卖出价格,这些细微的差别积累下来,足以使得赢利水平天差地别。这也是为什么本ID可以把理论公开的一个深层原因,因为本ID的理论是对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的一个客观理论,即使公开了,也不会让这理论有任何改变,就像牛顿力学不会让万有引力改变一样,美国的原子弹爆炸了不会影响中国的原子弹按照同样的理论出现一样。至于理论可能造成的趋同交易加大,也早在本ID理论的计算中,这里比的是当下的功力。
——教你炒股票30:缠中说禅理论的绝对性(2007-02-13 15:07:02)
多空通杀,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是如一个零向量那样当下于走势的合力之中。零向量,加多少,都不会改变走势合力丝毫,这样,才能真正去感应市场合力本身,感应其转折,感应其破裂,在电光火石的一下中出手,如风行水,如电横空。不思多、不思空,如零向量般与合力随波逐浪,才可能最终盖天盖地,多空通杀。
所以,最终,比的是人本身。就如都是玩独孤九剑的,和那些所谓五岳剑派的玩,当然见一个搞废一个。但如果最终同玩独孤九剑了,那就要比人本身了。本ID的理论的一章,就是不断的修炼,最终能到什么层次,最终是玩小资金还是大战役,都只能与此相关。但这还不够,光是所谓身心的修炼,只不过是鬼窟里活计,你的身心,非你的身心,所以为你的身心,从此开始,才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你炒股票84:本ID理论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2007-10-07 16:09:06)
1.1.4、缠师解“心态”
缠师在2007年1月10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心态》的博文,全文如下:
态,古字上“能”下“心”,能心心能也。何谓能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何谓心能?其心生而住所无也。世之痴人,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圣为解,以“其心生而住所无”为凡为缚,于圣凡自生分别,翳眼生花,可叹可怜。复有痴汉,求一清净之常态,谓之安心。岂知安心者,心也,以心求心,相缠相续,即清如朗月、净似幽潭,犹鬼窟活计,自欺欺人。
能心者,心也;心能者,心也。心无可安,无心可安;心无所住,无心所住。心心相心、心心心相。安者,心也;住者,心也;解者,心也;缚者,心也;生者,心也;灭者,心也;是心,心也;非心,心也。心无所心,无心所心,犹心也。心而能心,心而心能,能心心能,态变乾坤。
——心态(2007-01-10 15:49:21)
“态”这个字,古时候写作“能”在上,“心”在下。拆开来看,就是“能心”和“心能”两个意思。缠师引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心生而住所无。”这句话是理解“心态”的关键。
“能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心不要被任何东西束缚住。比如,我们常常因为金钱、感情、地位等外在事物而烦恼,心被这些东西“绑住”了。佛教告诉我们,要放下这些执著,心才能自由、明朗。举个例子:如果你总是担心股票涨跌,心就被股票“绑住”了;如果你能放下这种执著,心就会变得轻松自在。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能”就是“其心生而住所无”。意思是,烦恼和痛苦都是因为心对外界事物的执著而产生的。如果心能够清净,不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依赖或执著,烦恼自然就会消失。比如,你因为别人说了你一句坏话而生气,这种生气是因为你执著于别人的评价。如果你能放下这种执著,心就会变得平静,烦恼也就没有了。
缠师提到,世上有两种“痴人”。第一种痴人,他们把“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成超凡脱俗的解脱之法,把“其心生而住所无”当成一切烦恼的来源。他们硬要把“心”分成“圣”和“凡”,结果越分越糊涂,就像眼睛被蒙住,看到的都是幻象,真是可叹可怜。第二种痴人,他们追求一种“清净”的状态,认为这就是“安心”。但他们不知道,“安心”本身就是心的一种表现。用“心”去追求“心”,就像在迷宫里转圈,永远找不到出口。即使他们觉得自己心如明月、清澈如潭,其实也只是自欺欺人。
心就是心,它没有固定的状态,也没有固定的归宿。心可以安,也可以不安;可以住,也可以不住。心能生出各种分别,比如“是”与“非”、“生”与“灭”、“解脱”与“束缚”,但这些分别本身也是心的一部分。心是无限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论我们怎么描述它、定义它,它依然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心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能够“其心生而住所无”。心,就像宇宙一样,变化无穷,创造出天地万物。
什么是“心态”,能心者,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心生;心能者,即“其心生而住所无”,也是心生。心无可安,无心可安;心无所住,无心所住。分别心的是心,分别出相的也是心。能安心的,是心,能分出各种相的是心,能解脱的是心,能束缚的是心;能生的是心,能灭的是心。能分出“是”的是心,能分出“非”的是心。心无所心,无心所心,犹心也,即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论我们如何去描述和定义它,它仍然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心。心能够“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能“其心生而住所无”,心,生出万般天地,变化乾坤。
——教你学缠论普及读物项目组
2025年3月2日
Share this:
Click to share on X (Opens in new window)
X
Click to share on Facebook (Opens in new window)
Like Loading...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