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被称之为“腐国”?
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和女性荷尔蒙(雌激素)注射“疗法”(当时政府力推、以化学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所谓“化学阉割”)。
为了能够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能顾及面子,他最后选择了雌激素注射,并持续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也使原本热爱体育运动的图灵在身心上受到极大伤害。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不仅是一种有伤风俗、不可容忍的法定罪行,而且在充斥着怀疑猜忌、间谍危机和勒索敲诈的“冷战”背景下,还会被当成是一种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进而失去清白的“安全记录”。
有人特别向法庭提及并作证,图灵曾获得过大英帝国勋章,是国宝级的科学家,是“当世最精深最纯粹的数学家之一”,但都无济于事,甚至,反倒还使“丑闻”升级——当地一家报纸在头条位置报道此事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大学教授被处缓刑必须接受化学阉割》。
1954年6月7日,阿兰·麦席森·图灵因食用浸染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
图灵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自我了结,坚称他只是误食做化学实验时沾染了氰化物的苹果,因为她的“艾伦”从小就有咬指甲的习惯。不过,人们更多的还是相信验尸官裁定的死因——自杀。
然而,严厉的打压之下,同性恋群体是依然存在的。
19世纪下半叶,尽管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不道德和不体面的事情,但男妓充斥伦敦,英国上流社会的男子寄宿学校中也盛行同性恋。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中不乏后来才为人们所知道的同性恋者。王尔德和图灵这样广为人知的案例更体现出同性恋人士的压抑和痛苦。
196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同性恋罪名
1956年英国颁布了性犯罪法案,规定凡不在公共场所(包括公厕)双方同意而且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鸡奸,不算犯罪;除此以外的鸡奸行为仍以鸡奸罪论处。
越是压迫越是反抗,
当禁锢多年的枷锁终于被解开,
是不是欢呼声就会格外响呢?
一旦这种长期的压迫得到解放,英国的同性恋文化就开始反弹。
人文主义、启蒙思想以及自由化精神的熏陶,使这个有着天赋人权传统精神的国家在保障同性伴侣权、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方面动作迅速,领先于全球大多数国家。
2013年7月,同性伴侣婚姻法通过,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于2014年3月13日开始为同性婚姻办理登记手续,3月29日产生第一例同性婚姻,并得到了首相卡梅伦的祝福。苏格兰议会于2014年2月通过对同性婚姻的立法,首例同性婚姻在同年秋天产生。
此外,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兴起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成为同性恋群体强烈发声、法律进程迅速的代表国家之一,应该是正常的。
其实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中,丹麦、冰岛这些国家要领先英国很多年。但他们中没有一个拥有英国这样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国家实力的最好体现就是文化输出能力,那些制作精良的英剧、活跃在好莱坞和全球荧幕上的众多知名英国演员们,骨子里带着当代英国人对同性之爱的宽容气息,把他们传播向全世界,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更容易受到重视。
英国四大腐剧:《神探夏洛克》、《梅林传奇》、《极品基老伴》和《火炬木小组》。创造了一对对大家津津乐道的男男CP,卷福和花生、梅林和亚瑟、弗雷迪和斯图尔特、上校和杨桃,哪一对不是大家心中的经典呢。
于是,在很多明眼人、英国文化爱好者、新生活的向往者、新表达的执迷者、新路数的开拓者的眼中,英国的腐幽默,是低调的,却是骨子里的,是含蓄,又是张狂的。看似是先天不足,却可谓一开始就浑然天成,直至百炼成金、修炼成怪、彻底步入国际舞台之后,才开始大放异彩。终于以其旁征博引的吸收力、外冷内热的无下限,兄弟浪漫、腐文化、精工细作的上乘品质,又以其极为在地性和风格化的标签,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时尚,渐渐征服了全世界。
外表高冷,内心细腻的英国绅士逐渐成为了广大腐女心中不断YY的对象。所谓腐眼看人基,久而久之就促使了“腐国”称呼的产生。
1
END
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