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风的低语
Whispers in the Wind of Life.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

2025-10-06 09:14:17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料 >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释疑

2020年08月15日 12:32:18 访问量:444次

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却令人费解。说它费解,主要在“并不茫茫”上。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对全句进行分析。 “一”,全、都,副词。“碧”,青绿色。“千里”,面积广阔,视野深远,视线清晰。合起来是说: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广阔深远,全由绿色主宰着,视线犹为清晰。 “茫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没有边际看不清楚”。“不茫茫”就是说有边际不模糊。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有边际和“一碧千里”的无边无际却不一致了。看来这样解释是不合适的。 怎样解释“茫茫”才合适呢? 如果把“茫茫”解释为深远,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远,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吗? 这样解释,表面上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绿色能给人以安定舒适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这既描写了大草原的幽雅环境这种客观存在,又抒发了自己对这种幽雅环境的主观感受。但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 杜甫的《望岳》有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山真的小了吗?没有,只是心中感到它们小了。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说:“野旷天低树”,天怎么会比树低呢?也是心理感觉。 老舍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 辽阔的大草源,没有遮挡之物,没有嘈杂之声,“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明朗”,因而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本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下子都尽收眼底,似乎一切都近了,也就不显得那么深远了。这是一种愉快之余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不深远了。 另外,“而”连接分句,不表示顺承,而表示转折。根据上述分析“一碧千里”是说大草原深远的客观存在,“并不茫茫”是说近在眼前的主观感受,两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转折最恰当。 综上所述,把“茫茫”解释作深远才合适,这样“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作如下解释: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近了,深远的感觉似乎不存在了。

编辑:刘彦春

上一篇:内蒙风光(节选)

下一篇:关于《草原》中一个句子的理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闭

搜索框

搜索

最新文章

弘扬革命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五寨县教育集团第一小学“纪念抗战•欢度国庆”歌咏比赛侧记

以歌声铭记历史 用旋律共筑未来—五寨县第一小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欢度国庆教师歌咏比赛

跨越500公里的健康之约———北京广安门中医院专家在五寨一小举行讲座、义诊

网络安全周活动掀起校园防护热潮

传承中秋文化•共享劳动之美-------五寨县教育集团第一小学“迎国庆 庆中秋” 劳动实践活动

五寨县第一小学校举办暑假优秀作业展—— 以榜样力量激发学子奋进

五寨县第一小学校开展“甜糯玉米基地”研学活动

五寨县第一小学:免费印发衔接教材 为学生成长架桥铺路

杏坛秋雨润心田,桃李芬芳谢师恩——教师节主题升旗仪式

国旗飘扬处 赤子心潮涌——五寨县第一小学师生共观大阅兵点燃爱国热忱

最新资源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BY)一年级数学(含答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1)(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4)(1)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

Unit 2 What Time Is It

Unit 3 Weather 教案

At the Farm测试题

Unit4 At the Farm教案

Unit 5 My Clothes教案

Unit6 Shopping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