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 | 民族乐器小百科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北壁,盛唐(713-766)《观无量寿经变》伎乐壁画
2
兴盛
在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乐器,也常作为主奏乐器。由于它有弦组数,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更为优越。
关于箜篌的诗歌
在古代诗歌中,箜篌屡见不鲜,如汉乐府诗歌《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箜篌已是当时女子十分喜爱的常见乐器。
到了唐代,箜篌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流传也较为广泛。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在佳作《 李凭箜篌引》中写道:“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这是李贺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之一。
南唐(937-975)周文矩《宫中图》(局部)
3
衰落
箜篌在我国宋元两代继续流传使用,北宋陈旸的《乐书》记载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形制的箜篌,并绘有其图像。不过,从宋代起,箜篌逐渐在民间失传,成为宫廷独占的乐器,长期处于被禁锢之中,使发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艺逐渐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代,箜篌乐器和乐手已是凤毛麟角。 清代箜篌销声匿迹,最终绝响达300年之久。
安阳张盛墓弹箜篌俑
4
复兴
20世纪30年代,我国音乐界、乐器界的有识之士,开始了箜篌的复兴工作。我国著名的民乐音乐社团 上海大同乐会,集中了当时颇有名望的器乐演奏家和乐器制作师,在他们制成的一套163件古今民族乐器中,曾对20件乐器进行了改革尝试,其中就有一件是竖箜篌,后因历年战火或其他原因未能流传下来,现只留有该乐器照片传世。
2013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箜篌演奏家吴琳等合作,研制出一款专业级小型竖箜篌,既可以演奏古朴乐曲,又可以演奏现代曲目,同时具有结构稳定、声学品质优良等特点,受到演奏家的肯定。此款箜篌被用于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的演出中。
竖箜篌与竖琴
西方的竖琴和我国的竖箜篌,它们的外形非常相像,演奏方法也很近似,在造型艺术和音响效果方面,都达到了较完美的境地。虽然它们流传的地域不同,内部结构也有显著差异,但溯其渊源,它们却是同出于一个鼻祖,是同源不同流的乐器。
一般的竖琴单排琴弦,一块面板朝上,而现代箜篌有面向左右两侧的两块面板,双排琴弦,相对应的琴弦音高相同,每根琴弦下像古筝一样装有琴码。对应的琴弦下部通过压颤机件连在一起,可作出民乐所需的揉按滑颤,理论上讲现代箜篌可以演奏大部分的竖琴曲,还可以通过揉按滑颤表现出东方韵味。竖琴琴弦多用尼龙弦或羊肠弦, 而现代箜篌用的是和古筝一样的钢丝 尼龙缠弦。
仿敦煌壁画乐器——箜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
竖琴
箜篌名曲
多年来,我国作曲家为箜篌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乐曲,其中独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焕之)、《湘妃竹》(崔君芝)、《渔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儿高》(瞿春泉、崔君芝)、《思凡》(唐洪云)等。
《高山流水》表现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艺术构思。《湘妃竹》是以汉代名曲《塞上》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描绘了洞庭湖畔湘妃竹林秋晓晚晴的景色,用雅洁坦荡的音乐内涵,歌颂了竹子的高尚气节。此曲获全国第一届民族器乐创作评比二等奖。《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限美好,渔人荡桨归舟时的欢乐情景。《月儿高》以唐代名曲《霓裳羽衣舞》为基础创作而成,据传,原曲是唐代皇帝梦游月宫,醒后谱下之曲。《思凡》据昆曲唱腔《尼姑思凡》改编,静中有动的引子和尾声,再现了仙桃庵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的意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